摘要
目的:觀察內熱針治療椎動脈型頸椎。–SA)的臨床療效。
方法:6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。觀察組予內熱針治療,對照組予溫針治療。兩組療程均為2周。
結果:總有效率觀察組93.33%,對照組80.00%,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(P<0.05)。兩組血清TNF-α、ET較治療前均下降(P<0.05),而觀察組低于對照組(P<0.05)。
結論:內熱針治療CSA療效確切,其作用機制可能與降低血清TNF-α、ET水平有關。
關鍵詞:椎動脈型頸椎;內熱針;對照治療觀察

椎動脈型頸椎。–SA)是頸椎。–S)的常見類型之一,常表現為頭暈、頭痛、耳鳴、惡心、嘔吐,以頭暈為突出表現。筆者用內熱針治療CSA療效較好,報道如下。
共60例,均為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深圳市龍崗區第四人民醫院、深圳市中醫院、深圳市龍崗區中醫院就診患者,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。觀察組30例,男14例,女16例;年齡19~58歲,平均(36.25±3.64)歲;病程1~6年,平均(2.72±0.44)年。對照組30例,男13例,女17例;年齡20~60歲,平均(35.71±4.16)歲;病程1~7年,平均(2.68±0.37)年。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(P>0.05),具有可比性。
納入標準:①符合2008年第3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議制定的CSA的西醫診斷標準;②年齡18~60歲;③知情同意。
排除標準:①不符合納入標準;②其他類型CS;③由美尼埃病、高血壓病等引起眩暈,或頸椎有骨折、脫位、腫瘤等;③合并嚴重的多系統疾病或精神;④哺乳妊娠或準備妊娠。
觀察組:予內熱針治療。取風池(雙側)、風府、天柱(雙側)、頸夾脊(影像學異常的節段)、頸部阿是穴(壓痛點);颊呷「┡P位,用定點筆定點,皮膚作常規消毒,用0.5%利多卡因注射液做表皮局部麻醉;將內熱針快速刺入皮下,直達有效的深度,針完后在針柄部插上連接線插座,打開按鈕,對應的綠色指示燈點亮,熱灸針開始加溫,通過調節旋鈕把針尖溫度慢慢調節在40℃~55℃(專家共識內熱針治療溫度范圍40-45℃為宜)。每次20min。出針壓迫止血。間隔7日進行下次治療,共治療2次。
對照組:予溫針治療。取穴同觀察組,患者取俯臥位,皮膚作常規消毒,用一次性針灸針刺入穴位后行補瀉手法得氣,然后在針尾插上2cm長的艾條段,點燃,待艾燃盡后出針,壓迫止血。每日1次,1周治療5次,休息2天。
兩組療程均為2周。
根據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(試行)》。臨床痊愈:疼痛、麻木或眩暈等癥狀、體征積分減少大于等于95%,X線顯示正常。顯效:疼痛、麻木或眩暈等癥狀、體征積分減少70%~94%,X線顯示明顯好轉。有效:疼痛、麻木或眩暈等癥狀、體征積分減少30%~69%,X線顯示有好轉。無效:疼痛、麻木或眩暈等癥狀、體征積分減少不足30%,X線顯示無改變。
采用SPSS 21.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,計數資料用X2檢驗,計量資料用(`x±s)表示、用t檢驗,P<0.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。
兩組療效比較見表 1。

兩組治療前后血清TNF-α、ET水平比較見表 2。

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中醫“痹證”、“眩暈”、“項強”等范疇。病因病機主要是肝腎不足、筋骨失養,或感受外邪、客于經脈,或扭挫損傷、氣血瘀滯,痹阻不通。治療以祛風散寒、舒筋活絡為主,取穴以頸項部局部取穴為主。風池、風府、天柱均為頸項部局部取穴,有祛風散寒、舒筋通絡、疏利關節功效;夾脊穴能疏通頸項部氣血,具有行氣活血、通經止痛之效。臨床研究證實運用夾脊穴治療CSA有較好的療效。電針夾脊穴治療CSA療效顯著,不良反應少,并能提升椎-基底動脈血流速度;夾脊穴穴位注射能調節CSA患者血清CGRP水平,從而達到治療CSA目的;阿是穴能疏通局部氣血,加強活血止痛之力。諸穴合用,共奏祛風散寒、舒筋活絡、活血止痛之功,使邪氣去,氣血通,而諸癥得除。
內熱針療法是從傳統溫針發展而來的一種特殊針具。傳統溫針存在溫度不易控制,作用不夠持久,容易燙傷皮膚,艾灸煙霧較大等不足。而內熱針是采用針芯電阻絲均勻加熱,具有針身溫度隨加熱時間波動不明顯, 針尖溫度容易控制等優點。此外,內熱針能將熱量恒定、持續的傳入組織深部,不燙傷皮膚、不產生煙霧。臨床主要用于軟組織相關性疾病、惡性腫瘤、女性髂骨致密性骨炎等的治療。實驗研究表明,內熱針可降低骨骼肌慢性損傷后肌張力、改善局部血液循環,明顯提高大鼠骨骼肌和神經慢性損傷組織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(VEGF)及內源性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(BFGF)活性,促進炎性消失,提高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(BDNF) 水平,加速受損組織修復速度,縮短組織恢復所需時間;顯著降低大鼠骨骼肌慢性組織中丙二醛含量,提高SOD的活性,增強機體的抗氧化能力;可以促進大鼠慢性損傷的骨骼肌組織血管新生,有利于骨骼肌損傷的修復。
TNF-α是一種血管內源性收縮肽,能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,損傷內皮細胞或導致血管功能紊亂,使血管損傷和血栓形成,造成組織的局部血流阻斷而發生出血、缺氧壞死。王爭羊等研究指出,CSA患者血漿TNF-α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,提示TNF-α水平增高參與了CSA的發病。ET是一種由21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的活性多肽,是一種內源性長效血管收縮調節因子。ET能以自身分泌、旁分泌和循環分泌的形式發揮生物效應,維持其收縮血管,促進血管平滑肌增生和細胞黏連的作用。CSA患者血漿ET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,說明ET水平升高與CSA的發病有關。
內熱針療法具有散寒通絡、行氣活血的功效,又能緩解肌肉痙攣,松解關節韌帶黏連,提高機體的抗氧化能力,改善組織缺血、缺氧狀態,切中CSA的病理機制,是臨床治療CSA的有效方法。
----本文摘自《實用中醫藥雜志》第33卷第2期
【免責聲明】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。
|